【選擇題】
【B】01.有關計算機使用的技術,下列何者出現的年代最早? (A)電晶體(transistor) (B)真空管(vacuum tube) (C)積體電路(integrated circuit, IC)
(D)超大型積體電路(very large-scale
integrated circuit, VLSI)。[109普考資處]
真空管→電晶體→積體電路→超大型積體電路
【B】02.建構於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臺灣杉三號,擁有900個計算節點,共50,400個計算核心(Cores)。依照電腦的分類,臺灣杉三號屬於 (A)嵌入式電腦系統 (B)超級電腦系統 (C)超純量電腦系統 (D)工業電腦系統。[111地方四等資處]
超級電腦(Super Computer):高速運算的電腦,應用於氣象預測、軍事、天文。
【C】03.下列那一位最早提出「程式和資料都應該儲存在電腦的記憶體」的概念? (A)巴貝奇(Charles Babbage) (B)圖靈(Alan Turing) (C)馮紐曼(John von Neumann) (D)萊布尼茲(Gottfried Leibniz)。[111普考資處]
1946年,匈牙利馮紐曼提出內儲程式(Stored Program)觀念。
【A】04.有關標準杜林機中,不包含下列何元件? (A)唯讀磁帶 (B)可讀寫磁頭 (C)有限狀態控制機 (D)可讀寫磁帶。[112普考資處]
標準杜林機(Turing Machine)於1936年由英國阿倫杜林(Alan Turing)提出,包含四個元件:1.無窮長的紙帶(Tape),2.讀寫頭(Head),3.有限狀態控制機(Finite State Control),4.輸入/輸出。
【C】05.電腦的組成元件歷經四個重要階段,下列的發展順序(由先至後)何者正確? (A)真空管、電晶體、超大型積體電路、積體電路 (B)電晶體、真空管、超大型積體電路、積體電路 (C)真空管、電晶體、積體電路、超大型積體電路 (D)真空管、超大型積體電路、積體電路、電晶體。[112關務四等]
第一代電腦:真空管。第二代電腦:電晶體。第三代電腦:積體電路。第四代電腦:超大型積體電路。
【B】06.關於圖靈機(Turing machine)的敘述,下列何者正確? (A)約翰·范紐曼(John von Neumann)發明的計算機 (B)根據規則表操縱條帶上符號的推理(hypothetical)設備 (C)具有超標量(superscalar)CPU架構的機器 (D)IBM在1950年代擁有的一台超級計算機。[113地方四等資處]
圖靈機是英國數學家艾倫·圖靈於1936年提出,將人的計算行為抽象化的數理邏輯機,具有限步驟的操作和無限的記憶體(無限的紙帶)。
1964年,IBM System/360主元件為積體電路(IC, Integrated
Circuit)。
【D】07.相同尺寸的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,約每隔2年(或約18個月)便會增加一倍,稱為 (A)八二法則 (B)長尾效應 (C)摩斯定理 (D)摩爾定律。[113身心五等]
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·摩爾(Gordon Moore)提出: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,約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。
英特爾執行長David House指出:預計18個月會將晶片的效能提高一倍(即更多的電晶體使其更快)。
【C】08.針對下列不同年代計算機所使用的技術,依照其出現的時間,從遠至今排列:①積體電路②電晶體③超大型積體電路④真空管 (A)①②③④ (B)②①③④ (C)④②①③ (D)④③②①。[113身心四等資處]
第一代真空管→第二代電晶體→第三代積體電路→第四代超大型積體電路
【D】09.現代電腦架構主要由控制單元、運算單元、記憶單元、輸入裝置與輸出裝置組成,最初是誰提出的? (A)帕斯卡(Pascal) (B)特斯拉(Tesla) (C)圖靈(Turing) (D)馮紐曼(Von Neumann)。[113初考資處]
匈牙利馮紐曼提出現代電腦架構、內儲程式(Stored Program)觀念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